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如何讓“星星的孩子”融入普通幼兒園教育?
這是高質量學前教育一項重要的課題。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生在兒童早期,臨床主要表現為社會交流、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重復刻板行為。
孤獨癥兒童常被人們稱為“星星的孩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孤獨癥兒童的情況并不完全一樣,癥狀有輕重之分,且早發現、早干預、教育,可以有效改善他們的癥狀、適應功能和語言能力。一些輕癥孤獨癥兒童通過良好的幼兒園融合教育不僅可獲得綜合能力提升,也有可能進入普通小學學習,融入社會。
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自2007年開始探索融合教育,是北京市學前兒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至今,該幼兒園共接待了1115名孤獨癥兒童家庭咨詢,干預了845名孤獨癥兒童。
“2006年起,我國將孤獨癥歸類為精神殘疾。大部分孤獨癥孩子在早期的干預和訓練后,未來都能夠獨立生活,在庇護型環境里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只有極少一部分需要終身養護。
因此,在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讓孤獨癥兒童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意義重大。
在北大醫學部的專業支持和專家支持下,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由專職特教教師團隊成立心泉特教部,開始嘗試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專業化干預,并逐步總結出了“小組—半融—全融”的遞進式融合教育模式。
幼兒園融合教育模式之下,經醫學診斷評估,符合入園接受融合教育條件的3-6歲兒童,可以入園就讀,接受與普通孩子幾乎無差別的教育。
幼兒園在招收普通兒童的同時,面向全社會招收符合入園接受融合教育條件的孤獨癥兒童。目前全園的近500名孩子中,有70多名是孤獨癥孩子,他們大多來自北京?!?/p>
除了小班第一學期沒有融合班外,該園其它階段幾乎每個班都有孤獨癥兒童融入其中。小班第一學期不融合,是考慮剛進幼兒園的普通孩子也要經歷一個適應期,開展融合教育的難度比較大。到了小班第二學期及以上班級,都可以設成融合班,每個融合班可融入3-4名孤獨癥兒童。
根據該幼兒園的融合教育模式,孤獨癥兒童入園后,一部分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先由特教老師進行科學專業的密集型干預訓練;另一部分幼兒進入由孤獨癥兒童組成的心泉班,并由特教老師進行專業的小組干預訓練,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常規、交往能力等。
經過幾個月的小組生活后,當孤獨癥兒童培養起基本的生活習慣、能力時,會被安排進入適合其能力發展水平的普通幼兒班級,開始接受半融合教育。也即,讓孤獨癥兒童在一部分時間里接受融合教育,比如一天中的半天融入普通班,或者在某些活動或環節融入普通孩子中,逐步增加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兒童交流互動的時間。
“當孤獨癥兒童能基本獨立參加班級各項活動時,就可以進入全融階段。這時,孤獨癥兒童全天都和普通兒童一起學習和生活,不了解這些孩子的人很難從人群中看出來哪個孩子是孤獨癥兒童?!?/p>
這種融合教育是無痕教育。在一個班級里,融合老師會重點關注和處理孤獨癥兒童的情況,同時也會關照普通兒童;普通老師在管理普通兒童的同時,也會關注孤獨癥兒童,二者彼此相互學習、交流、協作,共同管理融合班級,讓小朋友們感覺老師對每個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
“孤獨癥孩子結束幼兒園生活后能不能進入普通小學受多方因素綜合影響,比如:孩子個體發展的情況、家庭教育情況、幼兒園干預教育效果以及社會接納等?!眳瘟岣嬖V澎湃新聞,他們在盡力為這些孩子創造更多更好發展的可能性。因為對于孤獨癥兒童家庭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他們重燃希望的全部。
為幫助更多孤獨癥兒童和家庭,近年來,該幼兒園開始了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模式和融合教育方法的推廣,通過“走出去”向全國多個省市傳授學前教育經驗,希望星星之火能傳播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