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自閉癥兒童與其他兒童不同,他們在言語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規則意識等方面都處于一定的弱勢地位,因此,針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和管理,需要班主任和教師時刻與他們保持親密聯系,用心去關愛學生的內心世界,積極尋找各種方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回歸正常生活,“同伴介入”法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12年的一份報告,在美國家庭兒童患有各種程度的自閉癥的患病率是1.14%,而到2014年,這一比率上漲至1.5%,可見,自閉癥兒童的治療形勢之嚴峻。在國內,尚未有比較完整科學的自閉癥兒童患病率的相關統計數據,但是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在小范圍內作了相關統計,以筆者所教年級學生數為基數,發現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癥的兒童數量占總人數的1.23%左右。自閉癥兒童與其他兒童不同,他們在言語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規則意識等方面都處于一定的弱勢地位,因此,針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和管理,需要班主任和教師時刻與他們保持親密聯系,用心去關愛學生的內心世界,積極尋找各種方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回歸正常生活。
一、“同伴介入”法概述
最早提出自閉癥概念的是Kanner的一篇調查報告,在此之后,教育行業和醫療行業開始漸漸對自閉癥現象投以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越來越多。關于自閉癥的癥狀特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一是社會交流障礙,二是限制性興趣/重復性行為。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兒童自閉癥的兩大特征,也就是社交障礙和行為重復,根據障礙輕重程度可以將自閉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類型,要盡早對自閉兒童進行干預治療,幫助他們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以防癥狀惡化。
“同伴介入”法是用于教育自閉兒童的一種特殊教育方法,即教師先訓練有社會交往能力的普通兒童,并通過指導他們與自閉兒童建立恰當良好的交往模式,提高自閉癥兒童正常的社會行為能力。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可以從外在行為技能和內在心理認知兩方面進行,這兩方面都有其行為主義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同伴介入”法屬于外在行為技能的干預,強調通過交際溝通等外部社會行為提升自閉兒童的社交能力。
二、利用“同伴介入”提高自閉癥兒童綜合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相關外國學者認為自閉癥兒童必須進行融合教育,因為自閉癥兒童在長期內心封閉的狀態下,與同伴的交際不足,容易逐漸喪失社會交往能力,融合的環境來使他們回歸到同伴關系中。在融合的環境中,能更加便利地實施一些增進孩子學習和生活能力的訓練,促進高品質教育的介入,同伴介入的融合環境對自閉癥兒童習得社會交往的技巧以及一些簡單的生活技能有積極正向的引導作用,有助自閉癥兒童打開心扉,保持樂觀的良好心態。
當前,同伴介入的運用已具備十分必要的現實性,且發展出許多具體的教學方式,如集體游戲法、同伴啟發性學習法等,這些方法都是在專門針對自閉兒童的研究和實踐中得出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運用“同伴介入”進行自閉行為干預引導,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同伴對象的確定,兒童處于心理認知和性格人格快速變化發展的時期,不是任何普通兒童都能作為介入者,教師在為自閉癥兒童選擇同伴時需要根據介入者和被介入者兩方面的具體情況,作合理的衡量。尤其是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下,班主任需要對自己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都了解十分清楚,與雙方家長做好溝通,取得家長的同意和支持,避免介入過程出現難以挽回的錯誤。